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Maverick Protocol中文网
你的位置:TAO 中文站 > Maverick Protocol中文网 > 论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规范 The C-E Translation Norms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
论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规范 The C-E Translation Norms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
发布日期:2025-01-04 10:33 点击次数:189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收稿日期:2022年3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26日摘要大学校训的英译在学校对外交流与建设国际化高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汉英翻译现状,借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分析了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与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校训英译的规范性,还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困惑。针对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问题,本文研究提出借译和仿译的翻译方法能够符合期待规范;通过创译的翻译方法能够符合交际规范,为大学校训的英译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关键词校训翻译,博学,自强不息,翻译规范The C-E Translation Norms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 Shanshan Zhou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r. 16th, 2022; accepted: Apr. 19th, 2022; published: Apr. 26th, 2022ABSTRACTThe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ternal exchange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A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 and by using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expectancy norm and communication norm. The two problems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C-E translation norm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mottoes; but also cause confusion to the reade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regard to the above two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oan translation and imit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can help conform to the expectancy norm; Creative translation methods can help conform to the communication norm, which will be a helpful research approach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es.Keywords: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Ziqiangbuxi, Translation Norm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1. 引言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办学的重要宗旨和校园精神的高度凝练。不仅能够向社会各界宣传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且还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校训与高校的广告语类似,能够起到对外宣传以及对外交流的作用。大学校训英译的重要性及外宣作用逐渐为高校及学界所重视。校训翻译能够对大学精神及办学理念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起到正面作用。由于翻译大学校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以读者为目标来研究校训英译具有重要意义。译者需要认真考虑受众的解码能力,设法使翻译出来的文本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如今,国内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英文网站,有关校训的翻译虽然丰富多彩,但也可谓良莠不齐。由于仅从语言层面来解释校训英译现象稍显苍白,已有学者从理论角度研究校训翻译,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分析校训翻译。大学校训的译文读者主要是校内的外国留学生或是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因此,校训英译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从读者的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的视角来研究校训英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用翻译规范理论来剖析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现存的英译问题,并尝试探讨相应的翻译对策,期待为大学文化的交流与宣传助力。2. 翻译规范理论作为翻译规范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安德鲁·切斯特曼基于图瑞和赫曼斯对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率先探讨了规范的来源、规范对翻译实践活动造成的影响以及制约翻译规范的四种价值观等,他的理论研究为翻译规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meme)演变而来,重点阐述了理论中的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切斯特曼认为,期待规范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等方面的期待 [1]。根据期待规范可以对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不同译本做出评价性的判断。校训英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目的语校训表达形式和传统的制约,包括译文语言的明晰度等。此外,专业规范中的交际规范意味着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于交际的各方获得成功交际,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对源语的理解。在制约翻译规范的四种价值观中,“理解”制约着交际规范,翻译行为的目标是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从不理解状态到理解状态的变化。由于汉语校训中的“文化包块”可能会妨碍跨文化交际,译者有必要解决这一翻译难点使目的语读者进入理解状态,从而使校训译本符合交际规范。3.“博学”和“自强不息”校训翻译现存问题当我们审视大学校训翻译时,会发现一些特殊现象的存在,比如不同大学的中文校训相同,但英文校训却不一致。以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为例,不同高校给出了不同版本的对应译文,其中并非所有译文都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译者有必要认真考虑受众的解码能力,从而使校训译文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理解能力。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即难以实现目标语读者对校训译文的期待或译者的阐述难以让读者明确源语的文化内涵。3.1. 校训英译难以符合期待规范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博学”和“自强不息”的校训英译难以符合期待规范。校训英译的期待规范来源于期望本身在目标语社会的存在,目的语读者会对大学校训这类特定文本怀有一定期望。由于校训英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目的语校训表达形式和传统的制约,能够满足一定期待规范的校训译文被认为是有效的。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韩洪江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期待规范对不同的译本作出评价,一些译本可能比另一些译本更符合期待规范 [2]。目前大学校训“博学”的英译存在与期待规范不符的问题,请看“博学”的校训英译实例:例1: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译文: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内蒙古工业大学:博学躬行,尚志明德译文:Be learned and practical while pursuing higher ideals and moral value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慎思,明辨笃学译文:Study broadly and deliberate carefully, discern clearly and practice universally例1中这三所大学有关“博学”的校训英译难以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主要表现在其表达结构的语法性与西方校训不符。西方校训的内容通常较简洁,强调一定的思辨性。英语国家大学校训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语法特征,即有的大学校训为句子、有的大学校训为(并列)名词或(并列)名词短语、有的为动词短语(带to的不定式或不带to的不定式)、有的为介词短语等。例1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校训的英译均为“动词 + 副词”结构;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校训英译为“be动词 + 形容词”结构,这些译文并无语义错误,但这种校训表达结构在英文中较为罕见,难以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期待规范,译者可尝试用非谓语结构来代替原来的“动词 + 副词”结构或“be动词 + 形容词”结构。中山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To learn, To enquire, To reflect, To discriminate, To practice”,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To learn, To deliberate, To discern, To practice”,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To learn and practice while pursuing higher ideals and moral value”。经调整后,这些校训译文的表达结构能够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规范。此外,有关“自强不息”的校训英译也存在与期待规范不符的问题,请看“自强不息”的校训英译实例:例2: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译文:Constantly Improving, Blazing Our Own Path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译文:Striving constantly for improvement and behaving in conformity with truth.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Shanghai University: The movement of heaven is full of power. Thus the superior man makes himself strong and untiring. Be concerned about the affairs of state before others, and enjoy comfort after others.上海水产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周永模指出,校训翻译既要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原文含义,又要考虑译入语校训的表达形式与结构,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3]。例2兰州大学的校训译文在语法性方面也难以实现读者的期待规范,有必要在表达结构上进行一定调整。例2东北大学和上海大学的校训译文较为冗长累赘。译者在校训英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意义的准确传达,还要进一步衡量译文的信息密度。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范武邱认为,校训的翻泽,行文要简洁,它不便交代背景,也不宜加注 [4]。在翻译实践中想要实现汉语校训原文简洁凝练的美感是具有挑战性的,译者可以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法尽量使校训译文能够言简意赅。比如将兰州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校训译文改为名词结构或者非谓语结构。校训英译应实现简明的风格,以实现读者的期待规范。上海大学的校训译文虽然能够实现“理解”这一价值观,道出了君子与天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实现了交际规范,但冗长的译文不符合简明的英语校训风格,难以符合期待规范。译者不妨参考英语国家校训常用的表达结构,比如Duquesne University的校训:“It is the spirit that gives life.”可参考该校训的强调句型,将上海大学“自强不息”的校训译为:“It is the movement of heaven that shapes the strong and untiring man”,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规范。3.2. 校训英译难以符合交际规范目前部分高校“自强不息”的校训英译与交际规范不符。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与交际的各方实现有效交际,以达到交际规范。在翻译规范理论中,“理解”这一价值观制约交际规范,翻译行为的目标是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从不理解状态到理解状态的变化。汉语校训中负载文化内涵的文字可以称为“文化包块”。校训“自强不息”负载一定的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包块。校训英译时,这类“文化包块”是译文达到交际规范的阻碍因素之一,校训译文应使目标语读者在文化层面实现理解状态,避免产生误解。请看“自强不息”的校训英译实例:例1: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译文:Striving constantly for improvement and behaving in conformity with truth.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译文:Constantly Improving, Blazing Our Own Path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译文:Pursue Excellence, Strive for Perfection.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林为连等人认为,国内外高校校训鲜明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 [5]。我国高校校训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国外高校校训则倡导真理与学术自由。比如国内校训“自强不息”的表面含义为努力向上,不懈怠。“自强不息”最早出自于先秦《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成语蕴含着儒家深刻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意义,表达了君子对天道生生不已、至诚不息价值精髓的体会和自觉践行。因此仅按照字面意义来翻译,不能较好地理解这一文化内涵,也难以符合交际规范。“自强不息”在《21世纪汉英词典》中的释义为“to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improve yourself / to strive continuously to make new progress”,这一释义表达了“自强不息”的字面意义。但在国内外校训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译者应综合考虑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的转换,才有可能趋近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理解效果上的“等值”这一理想目标。例1东北大学、兰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校训译文首先在语法性上与期待规范不符,采用了“动词 + 副词”、“动词 + 名词结构”或“动词 + 名词”结构,与英语国家常用的校训表达结构不符。其次就交际规范而言,校训译文虽然都符合“自强不息”的内涵,但是仅在字面意义实现了转换,无法有效传递“自强不息”这一文化内涵,也难以实现交际规范。浙江工商大学刘法公教授认为,语言文化信息的客观规律是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并存,人类活动的共性决定着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可能性 [6]。这种可能性意味着译者能够在译语中完整再现校训原文的语言层次和文化内涵。以清华大学的校训为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译文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其表达结构为名词结构,较为符合期待规范。从交际规范层面而言,“self-discipline”隐含了君子对天道自觉践行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充分体现了清华人自强自律的治学精神,能够实现文化内涵的对接,从而符合交际规范。故厦门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Self-discipline for perfection”东北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Self-discipline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兰州大学的校训译文可参考:“Self-discipline while Blazing Our Own Path”,从而使译文符合期待规范与交际规范。4. “博学”与“自强不息”校训汉英翻译的基本对策4.1. 通过借译和仿译以符合期待规范所谓借译,即当英语国家校训中存在与汉语校训意义相同、功能对等的表达时,直接采用英语校训中相应的表达。校训英译应在充分了解源语内涵的前提下,借用英文校训中现有的表达以符合期待规范。以东北农业大学的校训为例,“博学笃行 明德亲民”的译文为“Hard-working and Self-Discipline”,博学笃行的含义为学问广博精深,学有所得,并且努力践履所学。但译文中“Hard-working”仅能体现出勤奋之意,“博学”的校训英译难以使读者在适当的时间内感知源语的意图和意义,语言的不明晰导致期待规范难以实现。“明德亲民”取道德与新民之意。通过借用Duke University的校训表达“Eruditio et Religio”,可以尝试将东北农业大学的校训“博学”译为:“erudition”。这一词汇最早起源于1400~1500年的“erudite”,是“erudire”的过去分词,源于拉丁文“不粗野的”的意思。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erudite”的释义为“having or showing great knowledge that is gained from academic study”。“erudition”与汉语“博学”的意义、功能相近,故东北农业大学的校训可参考:“Erudition, Practice, Virtue, and Discipline”。国内也有高校将“博学”译为“erudition”,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博学诚信 求索笃行”,其译文为:“Erudition, Honesty, Endeavour, Perfection”,其译文能够符合期待规范。此外,还能够通过“仿译”来实现“博学”英译的期待规范。通过参考英语国家校训的表达或句式来实现表达结构的合理性。仿译可定义为“对目的语中既有的表达、句式或行文方式模仿的翻译行为 [7]。”所谓仿译,即根据英语校训中相似语提供的“模板”,用源语信息替换相似语中具有差异化的信息。比如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的译文为“Consciousness of Ethics, Broadness of Learning, Seeking-Truth and Far-Sightedness”。其中“博学”的译文“Broadness of Learning”的搭配在英文中并不常见。“博学”在例子中的含义为广泛地学习或广博的知识,英语国家校训中的相似语“knowledge”(知识)为英语校训的常用词汇。根据其含义及参照英语国家校训表达的语法性,可译为“broadness of knowledge”较为简洁明了,并且符合英文校训的表达习惯,该译文为“knowledge”的名词短语,能够使英语国家读者一目了然,实现英语读者阅读的期待规范。4.2. 通过创造性翻译以符合交际规范汉语校训在英语同类校训中找不到相同或相似表达,或者校训表示的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译者有必要对此采用创造性翻译的方法。校训的创造性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与互文有一定关联,但在更大程度上需要译者自由发挥创造力,在语言和文化知识积淀的情况下进行翻译。由于校训的目标语读者缺乏与“自强不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通常需要采用创译的翻译方法来淡化这一文化包块。以清华大学的校训为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译文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清华校训充分展现了清华大学希望学子们能继承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8]。其译文的表达结构为名词结构,突出了英语校训语言的特点和静态趋向。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翻译只用两个名词短语再现原文的精髓,符合简洁性的翻译原则 [9]。清华大学校训的译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而言较为符合期待规范。从交际规范层面而言,“self-discipline”隐含了君子对天道自觉践行和较强的自律能力,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翻译,充分体现了清华人自强自律的治学精神,能够实现文化内涵的对接,从而实现交际规范。翻译涉及的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且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宏薇认为,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 [10]。大学校训体现了鲜明的文化个性,译者在翻译这类文化特色的校训时,应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寻求文化共性,尽可能使译语读者获得理解,使校训译文符合交际规范。5. 结论重视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规范化有利于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建设国际化高校。本文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大学校训“博学”及“自强不息”汉英译本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符合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校训英译的规范性,还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方面的困惑。为了实现“博学”和“自强不息”校训英译的规范性,本文研究提出通过借译和仿译能够符合校训英译的期待规范;通过创造性翻译能够符合校训英译的交际规范。以上翻译对策对“博学”和“自强不息”校训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校训英译的现存问题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引用周姗姗. 论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规范The C-E Translation Norms of University Mottoes: “Boxue” and “Ziqiangbuxi”[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4): 746-7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97参考文献